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大明帝国日不落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四百三十七章:扶危济困(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明帝国日不落 章节目录 第四百三十七章:扶危济困(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只可惜茅元仪没有文凭,因为他连举人都不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他自然急不可耐要去见面。

    科学家有了期待,大功到手,孙阁老再帮忙运作,他混个赐进士出身完全可以有啊!

    科学家知道黄家遭受恶战,善后之事太多就不强求了,当天就乘黄家哨马船赶去山海关,茅元仪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船上忍不住高歌长啸意气风发。

    自己混到了滔天大功,老领导又来辽东做顶头上司,貌似今后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不费吹灰之力也!

    刚刚送走了茅元仪和宁远、锦州人马,海上来了一艘哨马船,乘客是楚儿身边的贴身侍婢淑瑶。小姑娘远远地见到家主就高喊起来:“老爷,夫人生产了,母子平安。”

    黄家乡勇和将士们有许多都听得真真切切,他们由衷的感到高兴,欢呼声此起彼伏,忙忙碌碌的荷香、蓝彩儿听见喜讯跌跌撞撞跑上了甲板,高兴道:“老爷,大喜啊!咱们黄家有后了。”

    楚儿是个幸运星,她是顺产没有遭什么罪,轻轻松松生了一个七斤二两的大胖小子,婴儿一落地她就让淑瑶渡海来给夫君报喜。

    儿子的名字早就起好,楚儿说儿子就是自己心中的太阳,黄胜有感而发取了一个单字日,虽然黄日这个名字有些不伦不类,楚儿见夫君坚持就高高兴兴答应了。

    黄胜细细问楚儿的情况,小萝莉淑瑶叽叽喳喳讲了半个时辰,她告诉家主,主母是昨天也就是正月十七辰时生下的胖小子。

    这一刻黄胜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真实的,自己已经是大明人,而且有了一双儿女黄日、黄馨,为了他们不被奴役,一定要灭了建奴。

    唉!可惜大明朝廷的“众正盈朝”太不堪,崇祯二年十二月中旬,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山西镇总兵张鸿功,分别带抚标营、山西镇正兵营七八千千里勤王,急急匆匆赶到京师附近,军粮告罄。

    战士们没有饭吃当然要朝廷供给,总不能劫掠老百姓啊!

    按大明调兵规则,客兵要在到达朝廷指派地的第二天才能领取军粮,朝廷的那帮混账官员没有粮草供给,不是想方设法搞粮食供应军前,而是别出心裁玩游戏。

    七八千千里勤王的人马饿着肚子第一天被调到通州,第二天被调到昌平,第三天又调到良乡,三天调了三个地方,京师外围走了半圈圈,没一个地方能呆到第二天,也就一次都没能拿到粮食。

    数九寒冬天天在京师外围玩武装游行,还饿着肚子,山西边军怒气冲天,文官们耍心眼以为自己聪明,但边军也不傻,终于一哄而散,一路抢掠往山西逃回。

    山西镇也是九边精锐,历尽艰辛到达京师勤王就是如此待遇,就因为大明官员“众正盈朝”,他们不会做事很会玩人,可惜边军不陪他们玩。

    本来只要几百石粮食价值不过一千多两银子就可以暂时稳住军心,八千人一天有一百余石粮食也就够吃了,这些脑满肠肥的大人自己家都拿得出,可是没有人真心为军队解决困难,就这样,一支军队因为饥饿而溃散。

    大明不仅损失了这几千人马,还多了几千训练有素的敌军,因为许多溃逃的山西边军落草为寇后来成为闯贼麾下的精锐。

    大明之所以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官僚集团一个个不思报国,成天打自己的小九九,少量的道德君子又能力太差,一个个好心办坏事给国家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

    京师戒严两个月,物价飞涨粮食斗米要一两银子,这根本不是京师的粮食告罄,而是恐慌引起了抢购。

    “众正盈朝”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太差,连战时粮食必须统购统销按照人头配给都不懂,任由发国难财的行为出现。

    由于粮食分配的不平衡,导致恐慌性囤积,这也难怪,没有人能够预知建奴会围城多久。

    在没有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富人、官僚当然会想方设法囤积确保自己家人能够饱食。

    许多穷人家真的揭不开锅,富人家囤积的粮食吃一年甚至几年都没问题。

    这个时候黄胜提前布局的二十几万石粮食发挥作用了,来凤、白赛雪、蓝媚眉带着黄家人挺身而出。

    王恭厂新区黄家粮行按照人头义卖大米,每人一次可以买一斗,价银一石两个“华夏通宝”银币。

    黄家粮店只收“华夏通宝”,老百姓没有这样的货币啊,怎么办呢?没关系直接去“华夏大钱庄”京师王恭厂分号等值兑换,那里不盘剥老百姓童叟无欺。

    本来在京师出现不久的“华夏大钱庄”老百姓根本不注意,经过这一次运作变成家喻户晓。

    老百姓还知道如果把银子存入“华夏大钱庄”一百两银子满一年可以拿到一百零三两银子,或者拿一百零三个“华夏通宝”银币。

    粮食义卖了三天,“华夏通宝”这个新鲜物事就不新鲜了,老百姓都认可了这一种货币,大家纷纷用银子、铜钱争着兑换。

    还有许多贫苦人家没有银子买粮怎么办?难道他们就得饿死街头?

    当然
>>>点击查看《大明帝国日不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