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末隐相 > 明末隐相目录 > 章节目录 第625章 闻风而动(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末隐相 章节目录 第625章 闻风而动(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孙传庭,山西代州人,万历四十六年同进士,中三甲第四十一名,与闻名天下的原辽东督师袁崇焕

    同榜。

    此后,从永城知县一职开始做起,直至吏部稽勋司郎中,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告假回乡。

    自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大明国事日渐糜乱,内有各地流贼作乱,外有鞑虏入侵,山西一地更是成为

    官兵,流贼军和鞑虏时时交错的战场,孙传庭开始留心军事,并喜谈边事,名声逐渐传扬开来,而他本

    人,也做好了随时被起复的准备。

    那段时间,正是江晚带着南海卫在陕西平乱的日子,即使是江晚在陕西建功甚伟,但是,也不是做

    得滴水不透,高迎祥所部,就在江晚的平定中,逃窜为祸山西。

    江晚率领南海卫回京那一年,孙传庭也被起复,任吏部验封司郎中,后被举荐,成为陕西巡抚,此

    后,江晚前往皮岛整肃东江镇,而孙传庭则是在陕西和陕西开始了他的剿匪平乱之旅。

    卢象升战死之后,大明朝廷擢升孙传庭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命都御史,接替卢象升成为辽东巡

    抚,并总督各镇兵马。

    然后,此刻孙传庭的这个总督,实际上除了自己手下调遣过来的平乱的数万秦军,他总督不了锦州

    的其他兵马,理论上,他辽东巡抚的治所在辽阳,而此刻,辽阳已经落入了鞑虏之手,而即使是孙传庭

    自负自己文韬武略,但是,他也不觉得靠着自己的这几万秦军,可以单枪匹马的从鞑虏手中夺回辽阳城

    来。

    不过,最近几天,军报急传。

    各路消息经过验证,都证实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偏居一隅的辽东都司的兵马,正在兴兵收复被鞑虏

    攻占的大明城池,而所谓的辽东都司的兵马,对孙传庭而言,他知道得清清楚楚,那不过是原来的东江

    镇的兵马,仅仅一镇兵马而已。

    对于东江镇,对于江晚,孙传庭了解了一下,但是了解不多,有一点他是很清楚的,他是辽东巡

    抚,而且,还总督各种兵马,那么,这个辽东都司就是应该被他节制的。

    自己麾下的兵马在攻打鞑虏,收复失地,而自己这个总督却是在锦州城里,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事情,说到哪里去,哪里都是一个笑话。

    找其他将领打听自己的属下,这似乎也是一个笑话,不过,孙传庭急于知道东江镇的事情,更要知

    道,自己该不该在这个时候率大军出发,配合已经发起攻击的东江镇兵马,一举克敌制胜。

    不过,还是有人给他推荐了两个人。

    一个是定国公次子,广宁卫卫指挥使徐任之,此人是江晚的妻弟,据说年前上任的时候,在东江镇

    呆过一段时间,以此人和江晚的关系,他应该是知道东江镇高层的一些事情的。

    而另外一个人,是总兵吴襄之子吴三桂,此人原来就是江晚的属下,一直统领着江晚的嫡系南海

    营,后来可能是走了兵部的什么门路,从东江镇调到锦州这边来了,如今在吴襄麾下任参将。

    孙传庭选择吴三桂,而没有选择徐任之,对于徐任之这样的勋贵子弟,他一点好感都没有。

    如此国难时期,像这样的勋贵子弟来边关统兵,毫无疑问他是从京城里下来镀金的,等到在广宁卫

    呆上一年半载之后回京,这样的勋贵子弟就有了身居高位的资历。

    从这样的人嘴里,他只怕得不到多少真实的东西,他估计,他能从对方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对

    江晚的吹嘘而已。

    而吴三桂不同,或许他对于东江镇的高层不是那么的熟悉了解,但是,他一直在东江镇带兵,所

    以,他对东江镇的军队的实力,应该是非常的清楚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虽然徐任之和吴三桂如今都算得上是他孙传庭的手下,但是很显然,这两个人

    对他这个辽东巡抚总督各镇兵马,并手持陛下上次的尚方宝剑的人,敬畏应该是有些不同的。

    “东江镇出兵,应该是真的!”

    吴三桂看着孙传庭给他的几分战报,脸色有几分凝重:“但是,连下开州,耀州,围困辽阳,似乎

    有些夸大了东江镇的军力,据末将所知,东江镇各部兵马战力虽强,但是有一点末将非常确定,那就是

    东江镇的兵马的数量,一直都不多!"

    “所以,是贵精不贵多么?”

    孙传庭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南海营是京卫南海卫改编扩建而来的吧,按照京卫的规格,这一卫兵

    马,也就四五千人的样子吧!"

    “大人说得不错!"吴三桂点点头:“南海卫满编的时候,五千余人,此人还有一些编外的人员,

    算不得战力!”

    “所以说,你当时在东江镇,就
>>>点击查看《明末隐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