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天子 > 明天子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天子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

    朱祁镇知道杨溥与周忱私下会面。

    至于他们说了什么,就不知道了。

    对周忱向杨溥靠拢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是乐见其成的。

    原因很简单,朱祁镇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盐政,周忱与杨溥之间的矛盾太深的话,朱祁镇担心新盐法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周忱许诺的赋税,能不能老老实实的收上来。至于周忱与杨溥之间结党谋私。朱祁镇不能说不在乎,但是朱祁镇却更自信了。

    他自信,即便他们两个人真的这么做了,朱祁镇也有办法秋后算账。而今且看着即可。

    这几天,他甚至对朝政都有些懈怠了。每天只是先看奏折的目录节略,然后看内阁的贴黄,除却个别不满意,被打回去,让内阁重新贴黄之外。就不怎么关注了。连大臣都少召见了。

    至少不会,如同之前,从上朝到入夜,忙活不停。

    倒不是朱祁镇沉迷于后宫女色了。

    他甚至比之前还忙了。

    因为他在写论文。虽然是文言文版的。顺便做假。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关于盐业帝国构想让他心潮澎湃。但是心潮澎湃之余,他就面对眼前的寸步难行。

    他总不能自己去福建办这一件事情。

    所以他想了很久,他觉得必须要有一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这一批人从什么地方而来。

    首先,大明科举出身的人,很难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成也圣贤书,败也圣贤书。至于武将之中,也很难有这样的人,让武将打打杀杀可以,让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行的。

    至于太监,太监是皇帝的死忠。

    培养一批太监倒是容易。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太监,定然引起外朝的反对,引发一系列事情。

    而且太监的先天缺陷,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太监的底线也比文臣低太多了。

    朱祁镇大量用太监,他自己也不是太满意的。

    而且即便培养太监,也是需要人的。

    总不能朱祁镇自己去给太监上课吧。

    朱祁镇不用想,就会大量文官,跪在宫门外死谏,毕竟大家心中的天子门生,乃是进士。而今陛下去收一群太监学生,将他们置于何地?

    朱祁镇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也就是分工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富论》开篇的结论,分工越细,效率越高。

    这一句话,现代人感觉几乎是真理了。但是如果将这个观点,逻辑清晰,符合当时人的思想概念。却要费一番功夫了。

    朱祁镇顿时有些后悔了。

    后悔当初在文华殿请讲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听讲。他写这种文章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好。于是他忍不住将刘定之叫过来了。

    因为刘定之,既然是状元,那么文章也是极好的。

    而且刘定之从入仕以来,就被朱祁镇当做重点培养。两个关系也是非常亲厚的。也是刘定之官职不高,又多外任。

    这才在朝中不显山不露水而已。

    但是知道的人,都不会小看刘定之这个刚刚三十的年轻人。很多老臣都觉得,十几年后,内阁几把交椅之中,定然有刘定之一席之地。

    刘定之进宫之后,朱祁镇将他写好的文章让刘定之看了,刘定之看了。虽然觉得很别扭,因为朱祁镇虽然是写成古文了,但是还是论文的写法,甚至里面还有数据对比等等。

    刘定之,先对这个说法,感到怀疑。而后他自己细细推敲,甚至在大兴知县下辖的一些作坊试行之。

    最后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他觉得这个结论是对,但是依然劝谏朱祁镇不要以陛下的名义,将这篇文章传出去,原因很简单。

    这即便是对的,但是不是道德文章。传出去,非但不会成为皇帝身上的闪光点,反而成为污点。

    这就是所谓的偏离圣道。

    对于这一点,朱祁镇也是很明白的。

    说起来大明的政治环境,要比清代好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写出这样的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未必不是一本奇书。甚至杨士奇,杨溥等人或许还有赞赏一二。

    但是皇帝却不一样了。

    他天然站在政治的风暴眼上,一举一动都会有人做政治解读。所以有些事情,寻常百姓做的,皇帝却是做不得的。

    所以,朱祁镇不得不采纳了刘定之的意见,做伪书。

    其实这也是古代常态了,就是托古人之名写书。内容是真的,但是作者是假的。

    本来吧,在朱祁镇心中最好,弄一个墨家名头,干脆就叫《墨经》。

    但是朱祁镇想用这里的思想,却不得不考虑阻力,毕竟而今儒家占据了主流,准确的说,是理学占据了主流。

    所以,朱祁镇决定托一个儒家名人。

    至于是谁,朱祁镇翻来覆去的想,就想到了子
>>>点击查看《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