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医行武道 > 医行武道目录 > 章节目录 序章 前世今生 佛缘如是(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医行武道 章节目录 序章 前世今生 佛缘如是(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墨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五十位,望族出梁郡。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该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至于是否还流传着其他的说法我就不得而知了,再此也不多做解释了,有心人可自行查找相关史料了。

    墨氏历朝历代都有能人辈出,很多人我们都不知道,除了史书记载夏禹时期的墨如之外,最有名望的的当属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翟,也就是人们常称呼的墨子了。

    当然还有一个人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墨麟明朝初年的有名人物(具体是明朝何时已查无实据了,但确有其人),其人才智甚高,品性端正。原籍是陕西省高陵,来自墨姓的名门望族。历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在皇上微服之时与墨麟有过一面之缘,皇上很是赏识其人才学,而后升入朝堂担任兵部侍郎一职。

    墨麟长子墨阳性格刚毅勇猛,武艺超群,名冠四方。夺武魁而得状元入朝为官,后因屡立战功为明皇钦点骠勇护国大将军。

    次子墨峥性情潇洒,为人光明磊落,而且聪明好学最讨父亲欢心。可是他喜好自由闲散,学文习武却不愿考取功名,平日里喜好群览天下文篇名作,奇书轶闻,结识能人异士,拜访隐士高人,四处游走。精通书画琴弈、奇门、医术。墨峥几乎是无一不精,无一不晓。墨麟几次劝说儿子应到入仕为官,辅君王利百姓。可墨峥总是故作高深的说自己天命不在此。

    几次之后墨麟心知儿子心中自有计较,便不再强求。

    恰恰是墨麟的莫强求的决定,才成全墨峥旷世奇医之名。

    墨峥为后世留下两本医中著作一本是《医奇轶事》记载着他一生行医问道所遇到奇症奇术。另一本则名为《天原十二》也可译为《天元十二》。也许在医界更多人喜欢称它为-----《墨氏绝针》。

    这两本书流传至今已是历经数百年沧桑,前者《医奇轶事》一书经抄录完毕后以留传世界,已然是世人皆知了。原本已为国家文物所,但出于对墨氏先人的尊敬,此书原本仍由墨氏后人所保管。而后一本《墨氏绝针》实乃墨氏医术精髓,决人生死之奇术!医界江湖传言,此书只得在墨氏子孙间流传,更有人说为避免墨氏医术外泄,甚至已不存在其书的实本,而是通过师徒口口相传得以流传至今。

    但是否真的如此不得而知,这也只是江湖中人们的猜测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医中之宝,引起墨家自先祖开始近乎灭顶的灾祸。也幸好墨家人丁兴旺,才传到现在为止未曾有失。

    而墨公明就是这医术的第二十代承继人,墨公明墨公明字如是,当地墨姓名医之子。墨父为庆得子之喜,广行布施,时长九日。一来,为刚出生的孩子行善积德,二来,为还佛前之愿。

    恰巧布施的第一日来了一个和尚,装束不似平常僧人,像是中年之貌,未行剃度,头顶乌丝盘髻而成,玉簪横过如道士一般,手捧乌钵,身披素麻袈裟,脚踩百衲布鞋,双目微睁似眠似醒,口中轻念着佛家经文,一步一句。

    和尚路过墨家府宅时见墨父,开仓布施,便上前化缘。

    “南无阿弥陀佛,贫僧云游至此,见施主行善布施,不知贫僧可否化得一钵素粥?”和尚说道。

    墨父双手合十还礼说“大师客气了,近日墨某,喜德一子,为还佛愿,所以有此布施之举,虽非富甲一方,但还是衣食无忧,布施助人也是应该。”

    “施主,行医渡世,又不忘扶危济困,大善也,日后定当福寿绵长!阿弥陀佛!”

    “大师谬赞了,墨某不敢当……大师初到此地怎知墨某行医?”墨父顿感讶异。

    “施主常年行医身上带有清淡药香,也许施主自己早已习惯,所以未曾在意,观施主神态身形便知施主亦是修行人,方才你双手合十时,贫僧亦看出施主指力非常,心善神清,有理有节,贫僧便猜得施主行医了。”和尚说道。


>>>点击查看《医行武道》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