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明越坡 > 明越坡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九百九十二章 永乐迁都(第2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明越坡 章节目录 第九百九十二章 永乐迁都(第2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他们的地盘儿上抢夺百姓的物资。

    那南掌王国的使臣也向李彬保证,他们会立即调集军队,配合明军的行动,将黎利的部队驱赶到义安这边来。那使臣还在李彬面前吹了个大大的牛逼,说如果黎利的部队敢跟他们的军队硬碰硬,他们将生擒黎利来献。

    南掌王国的国王之所以敢跟李彬玩儿这个阳奉阴违的“拖”字诀,那是因为他知道义安地区山高林密、瘴气盛行,而明军不适应当地气候,必定不能在义安山区久待。

    就这样,南掌王国的军队在自己国土与义安交界的地带与黎利的部队开始了演戏。黎利的部队在前面“慌不择路”地到处乱窜,而南掌王国的军队似乎每次都差那么一口气,就是吃不下黎利这支人马。

    两个月之后,南掌王国的“拖”字诀收到了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收到了奇效。因为在这深山之中待了数月之后,李彬竟然病倒了。李彬这一病倒,明军只得退兵。

    到了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年初,李彬竟然病死在交趾任上。这其中有没有监军马骐的“功劳”,还真不好说。

    总之李彬这一死,黎利终于是迎来了春天。李彬死后,朱棣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只得命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以参将之职共同镇守交趾,实际上军权又回到了马骐的手中。

    为了遏制黎利,马骐屯集了大量兵力在义安城。马骐没有李彬那个能耐去剿灭黎利的军队,他唯有守住义安城,让黎利始终龟缩在义安的山区。

    先前咱们提到过,李彬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曾向朱棣上书,意思是马骐在掣肘他、在克扣他的军粮。而咱们当时也说到,朱棣正忙着一件大事儿,没工夫理会交趾这边的破事儿。那咱们现在就来说一说,朱棣忙的这件大事儿。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在南郊举行祭祀典礼,并大赦天下。从此,北平成了大明帝国的京师,被称为北京,而南边的应天,就此更名为南京。

    要知道朱棣迁都北京,可是受到了许多王公大臣的抵触的。朱棣为了摆平这些人,可谓是伤透了脑筋。这个时候,李彬上书来说交趾那些破事儿,朱棣是真没有工夫去理会。

    为了给迁都寻求更多的心理安慰,也是为了达成道衍和尚的遗愿,正月底,朱棣再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也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这次下西洋,朱棣给外界的说法是,送占城等十六国的使臣归国,顺便出访这些国家。实际上,朱棣给郑和安排的核心任务是在龙头水域秘密祭祀水龙脉、秘密祭祀朱允炆。

    秘密祭祀水龙脉,这对于刚刚迁都北京的大明帝国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郑和虽然机敏好学,但祭祀水龙脉一事,朱棣认为还得派个干练之人去。

    要是道衍和尚仍然健在,朱棣真有请他再次出马的想法。可惜道衍和尚都去世三年了,朱棣只能另选他人。

    按说象这种祭祀之事,派出礼部的大员比较合适。但当时刚刚迁都北京,北京都有好大一摊子事儿呢,礼部的几位大员实在是忙不过来。

    考虑到此次祭祀是要打着六下西洋的旗号,这派出去的大员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也要与郑和能处理好关系,朱棣便去征求郑和的意见,此次祭祀的主祭人选究竟派谁去比较合适。

    郑和见朱棣征求他的意见,便立即提出了一个人选,这人便是刚刚就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的胡俨,也是郑和同父异母的哥哥。
>>>点击查看《明越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