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千宋 > 千宋目录 > 战龙在野 第两百五十章 诉讼(第2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千宋 战龙在野 第两百五十章 诉讼(第2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就引人注目案子更加引人注目。

    别小看欧阳的律师团,有几个是资深退役提刑,还有的能把宋律倒背如流。有一个教授去年还提出宋律中存在的三十几个漏洞,邢部和大理寺都非常重视,目前正在草拟修订。本案涉及也是最为关键的宋律中的宋刑统漏洞多达十几处。

    大宋最为骄傲的是严正完善的经济立法,傲视五千年。

    一部分律师前往河北调查大家讨论出来的几个疑点,剩余部分看卷宗,会见张俊。由于苦主喊冤,按照程序此案还要再推,大理寺再审理。欧阳来宋之前,宋的讼学就比较发达,不过多是经济讼师,刑事方面只有写状纸,几乎没有辩护之说。但讼师名声并不好。贪婪、冷酷、狡黠、奸诈的,最善于播弄是非,颠倒黑白,捏词辨饰,渔人之利是当时他们的定位。春秋时候有个叫邓析的人开启了辩论的先河。历史记载了一次其最为无耻的协调官司。

    一次大水,郑国一富人被淹死,穷人打捞起了尸体。富人家属和其谈判,价格太高未果。请邓析。邓析就说,他不卖你,还能卖谁呢?穷人等急了,尸体不能砸在自己手里,于是也去找邓析。邓析就回答:他不找你买,能找谁买呢?同一个事实,邓析用角度不同,制造出两种结果,每一个似乎都符合逻辑,但合在一起说就扯淡了。从而也可以知道这鼻祖是个很没有原则的人。当然,当讼师有原则的人不多。很幽默的是邓析也收律师费,大案是成衣一套,小案子或上衣或裤子。据《吕氏春秋》记载:“郑国大乱,民口喧哗”,问题不解决不行了,于是就把邓析杀了。罪名……没有罪名。

    ……

    律师团是大,但是上场的只能一人。这人就是阳平商业协会的首席讼师,阳平大学的客席教授刘浪。从小这破小孩就非常叛逆,不仅提问题把先生难倒,而且还对官府政策挑三捡四。十岁那年梅田乡发生盗窃被抓之事。盗窃的是他姑姑,他就写了状纸到官府,说自己姑姑是清白的。官府不理,他竟然送状纸到提刑司,状纸上说,他姑姑不可能盗窃主人家中的珍珠,因为珍珠很难销脏,而姑姑又舍弃金器不拿,不和常理。还有珍珠虽然是姑姑屋子搜出来的,但是试问怎么有人可能将贼赃放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床上。提刑深觉有道理,于是亲自来查,最后证实其姑姑的清白。

    刘浪一上场就对苦主叔叔提问:“郑氏(第一名死者,身份母亲)是不是久咳难止?还时常出血?”

    “是”

    “儿媳妇是不是对她很不好?”

    “不是”

    “你胡说。”刘浪道:“我这边有你们村族长头人的证明,儿媳妇常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婆婆是老而不死,说话尖酸刻薄。”

    叔叔回答:“婆媳之间矛盾家家都有。郑一(第二死者)很孝顺,媳妇不敢说什么。”

    “也就说郑一不在,媳妇就敢说什么,甚至是做什么了是吗?”刘浪逼问:“甚至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让自己婆婆伤心之下,感觉拖累了自己儿子,而后上吊自杀?”

    “不可能。”叔叔坚决道:“我大嫂不是那样的人。”

    “可是据我们调查,在她死的三个月之前,她去买过砒霜,还一路对人说,儿媳妇不好,她要死给她看。”

    叔叔道:“那是想让郑一好好教训下他婆娘。”

    “也就是说,郑氏在土地被并之前,确实是有过想自杀的行为,是吗?”

    叔叔叹气点头:“是”

    刘浪抬头道:“大人,不仅儿媳之事。左邻右舍都知道,郑氏脾气不好,一次耕牛借不到,就跑到族长家闹。被赶了出来后,就要在族长家门寻死。后来族长没办法,才把耕牛先给她家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郑氏的死不全是张俊的过错。”

    郑氏名声不好,一哭二闹三上吊在郑村都使用过,甚至为了点芝麻的事,都要在别人家哭闹。刘浪提供了很多画押人证证明了这点。这是提刑卷宗内所没有的。大理寺卿显然同意刘浪的说法,有可能是张俊,也有可能不是张俊导致郑氏间接死亡。

    ……

    第二死者,刘浪提出了无责任论。郑一是因为认为自己投告无门而死,并非张俊责任。刘浪提供很了很多证据,他居住的客栈伙计可以证明郑一话语和情绪很颓废。特别是知道李纲劝告他暂时不告后,精神就垮了。投诉无门,不了解事实就妄下判断,是导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刘浪道:“张俊将军深负密职重任,而如此军国大事李相自然不敢明言,那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万禁军兄弟的生死。李相身为宰相,不仅到君前请命,而且还百忙之中特意去安抚郑一,赠金银,允诺李纲一日不死,此案终究有再审之时。但郑一执著钻牛角尖。他认为官官相卫,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为表达不满,最后在李相门前上吊。大家要看到这点,他在李相门口上吊,而不是在开封府前上吊。说明他不仅不感激李相做的,而且还对李相很不满,此人忘恩负义。”

    大理寺卿摇头:“郑一是因为郑氏的死无法伸张,并非……”

    “大人说的好。”
>>>点击查看《千宋》最新章节